時間回到大約八、九年前,那時候家裡的「姐姐」即將誕生,作為一個愛拍照的爸爸,總想著要用最好的方式記錄下她成長的點點滴滴。在做了許多功課、內心掙扎許久後,最終目標鎖定了當時炙手可熱的夢幻相機——Leica Q。然而,擁有「可樂標」的夢想並不容易實現,Leica Q 從 2015 年 6 月發表後就一直處於極度缺貨的狀態,台灣能實際拿到的數量非常有限。我加入了長長的候補名單,據說當時可能有上百人付清或付了訂金,苦苦等候半年以上。幸運的是,在 Leica 方面的協助下,經過了好久的等待,我終於收到了那通「相機到了」的電話,那份興奮與期待,至今記憶猶新。
開箱儀式:迎接夢幻逸品的那一天
終於,可以親手拿到這台熱門度超高的隨身機了!還記得去店家取貨那天,雖然店員已經貼心地先幫忙檢測過相機,但我還是堅持要親自走一遍完整的開箱流程,那是一種迎接「精品」的儀式感。
Leica 的外包裝一如往常的低調、簡約,沒有過多的炫耀,卻自帶一種沉穩的氣場。打開外盒,驚喜地發現保固居然有兩年,比我原先以為的一年還要長,讓人感覺更加安心。接著是那層層疊疊、如同抽屜般的內盒設計,這正是 Leica 獨特的包裝方式,據說配件越多的型號,層數也會越多。除了相機本體,其他的內盒裡就是一些相關的教學資料、說明書等等。
其中一張卡片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印著品管人員的親筆簽名,證明這台相機出廠時經過了嚴格的把關。我還興奮地拿給家人看,想讓她知道 Leica 對品質的堅持。結果她老兄居然反問我:「這該不會是印刷的吧?」我也真是傻,居然就伸手去摸了一下,結果……就把人家的簽名給弄糊掉了!我們兩個當下真的成了「阿呆二人組」,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好笑又有點糗。
其他的配件就和一般的相機差不多了,包含了充電器、各國規格的電源線等。終於,輪到主角登場了!
噹~噹~噹~!Leica Q 靜靜地躺在保護套中。將它捧在手心,那冰涼的金屬機身、紮實的組裝、恰到好處的重量,真的是一台非常有質感的機器。每一個線條、每一個轉盤、按鈕的觸感,都散發著德國工藝的精緻。機身背面的操作介面非常簡約,沒有複雜的按鈕叢林,一切都顯得直覺而純粹。
還有那個金屬製的鏡頭蓋,質感一流,但心裡也馬上警惕自己:「這個可別弄丟了!」聽說這種原廠配件丟了的話,要再訂購可能又得等上非常長的時間。
雖然在等待 Q 的期間,我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在練習手動對焦,期望能更好地掌握徠卡的精髓,但看到 Q 提供了自動對焦功能,心裡還是鬆了一口氣。畢竟對於我們這種年紀輕(當時啦)、耐不住性子、又需要捕捉好動小孩瞬間的使用者來說,可靠的自動對焦還是比較實際。
接著,拿出已經閒置一年多的記憶卡,終於能讓它在新夥伴身上派上用場了。雖然 Leica 也有推出自家的保護鏡,但考量到價格與實用性,我還是選擇了信賴的 B+W 保護鏡,對我來說已經夠用了。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為這台昂貴的機身穿上保護。我另外選購了一個皮質的相機套(Half Case),希望能好好保護它,避免日常使用時不必要的刮傷。在小心翼翼地將皮套與機身接合時,深怕一個不注意就割傷了心愛的相機。
初體驗:抓拍小惡魔的利器?
Leica Q 雖然是一台搭載全片幅感光元件的相機,但在操作邏延上,真的就和一般的 DC(數位相機)差不多簡單直覺,大部分時間我甚至都使用原廠的預設值在拍照。
至於當時最關心的對焦速度嘛,在剛拿到手、主要拍攝對象是還在嬰兒時期、頭已經會快速轉來轉去的「姐姐」時,我初步的感受是「還真的是滿快」!要抓住她短暫的微笑瞬間其實相當困難,但 Leica Q 在那段時間的表現並沒有讓我們失望過。那時大約有九成五以上的照片都是在室內拍攝,即使在光線稍微不佳(沒開太亮的燈)的情況下,它似乎也能蠻快速地抓到焦點。對於剛從等待與練習手動對焦中得到 AF 功能的我來說,初期的滿意度是相當高的。
八年相伴:真實的長期使用心得
時光荏苒,Leica Q 陪伴我們走過了八個年頭。老實說,這八年來,我用它拍攝的張數並不算高。一方面是因為,它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件珍貴的「精品」,潛意識裡就會小心翼翼地呵護它,幾乎都只在比較靜態、安全的活動下才會拿出來拍照。遇到比較動態、混亂的場合,像是跑跑跳跳的親子活動,我往往就不敢拿出這台相機了,除了怕一時失手摔到、碰到、弄壞之外,也是因為在後來的長期使用中,我逐漸意識到它的對焦速度,尤其是在應對快速移動或需要精準人臉辨識的場景時,「確實是不太行」。
經過了這八年的朝夕相處,對於 Leica Q,我有了一些更深刻、更真實的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 電池續航力的衰退:這點非常有感。或許是電池自然老化,也或許是機身設計的關係,現在電池的續航力開始變得慢慢不足。基本上,充飽電的一顆原廠電池,大概一個上午的拍攝(可能拍個一百多張?)差不多就會耗盡,如果出門一整天,不多帶一兩顆備用電池會非常沒有安全感。
- 對焦速度的真相:如同前面提到的,雖然初體驗覺得不錯,但長期下來,尤其是在跟現在智慧型手機的對焦速度比較之後,Leica Q 的自動對焦(特別是人臉對焦)真的不算快。它不是不能對到焦,但在光線稍暗、主體移動、或是需要快速抓拍表情的瞬間,猶豫或拉風箱的狀況就會比較明顯。這也是我後來不太敢在動態場合使用它的主因之一。
- 鬆動的鏡頭蓋:這是一個隨著歲月出現的小毛病。原本緊配的鏡頭蓋,這幾年開始有點鬆了。現在只要鏡頭稍微朝下,或是相機有些晃動,鏡頭蓋就有機會自己往下掉,讓人有點困擾,也擔心哪天真的不小心就弄丟了。
- 停留在出廠的韌體:這點可能比較偏執,但我相信有些 Leica 老玩家能理解。為了保留那最原汁原味的「萊卡味」(Leica Look),也就是那獨特的色彩、階調與影像處理風格,我到現在都還是保持著相機出廠時的韌體版本,完全不敢進行任何更新。深怕一更新,那迷人的「味道」就跑掉了。這或許犧牲了一些功能上的優化,但對我來說,保留原味更重要。
- 雋永的外型設計:Leica 的工業設計功力真的沒話說。即使經過了八年,Leica Q 的外型設計放到現在來看,依然是那麼的簡約、經典、完美。它不只是一台相機,更像是一件可以欣賞的工藝品,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份與眾不同的質感與美感。
- 無可挑剔的相片品質:這絕對是 Leica Q 最讓人滿意、也是它價值核心所在。由 Summilux 28mm f/1.7 ASPH. 這顆頂級定焦鏡頭,搭配全片幅感光元件所呈現出來的影像品質,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依然非常棒!那銳利的細節、柔美的散景、豐富的階調、以及那帶有「空氣感」和立體感的獨特發色,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每一次看著 Q 拍出來的照片,都還是會感到驚艷。
- 未來展望:Leica Q3 & GFX 100RF?:雖然 Q 陪我走過了八年,在對焦、電力等方面顯露疲態,但我對這個系列依然充滿喜愛。如果未來預算充足,我會認真考慮升級到後繼的 Leica Q3 或 GFX 100RF,期待它能在保持優異畫質和經典設計的同時,改善 Q 所不足的地方。
時光淬鍊下的經典
總結來說,Leica Q 對我而言,是一台充滿回憶、意義非凡的相機。它是我迎接新生命的禮物,是記錄家庭時光的畫筆,也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精品。從初次開箱的興奮,到初期使用的得心應手,再到八年後感受到它在科技演進下的侷限,這是一段真實而深刻的體驗。
它有著無可取代的優點:雋永的設計、卓越的畫質、獨特的徠卡味。但也伴隨著歲月帶來的缺點:衰退的電力、相對遲緩的對焦、一些小毛病。它或許不再是市場上性能最頂尖的隨身相機,但它依然是一台能拍出好照片、充滿魅力的經典之作。這八年的相伴,點滴在心頭,也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延續這份對 Q 系列的熱愛。
看到這張時,還拿給家看,讓她知道這種機器出廠都有一位品管人員確認,並且簽名保證產品沒問題。結果她老兄居然問我這是不是印刷的,結果我也笨笨的就用手去摸,結果把人家的簽名給弄糊掉了,真是阿呆二人組。
雖然之前已經花了不少時間在練習手動對焦,但是有自動對焦功能還是比較適合我們這種年紀輕耐不住性子的使用者。